聊美军敢不敢用战斧导弹对付中国,这事儿吧,咱得一层层扒开来看。
乍一听,战斧导弹这名头响亮得很,好像美军有啥王牌就能随便拍过来。
但仔细琢磨琢磨,你会发现这里面牵扯的东西,远不是发射一枚导弹那么简单。
首先得明白,中国这边的防御体系,早就不是三四十年前的老样子了。
想想海湾战争那会儿,美军战斧呼啸而至的画面,确实让人心惊。
可时代在变,技术在飞,咱们的防御网也早就织密了。
就说说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像红旗-9B,手伸得很长,打出去二百多公里不成问题。
这可不是吃素的,专门针对的就是像战斧这种低空窜进来的飞行器。
还有从俄罗斯那儿引进的S-400系统,覆盖的天空更广,盯得更紧。
这些硬家伙往海边一摆,组成了一道钢铁般的屏障。
光有看得见的导弹阵地还不够。
中国这几年在电子战领域下的功夫,那是实打实的。
解放军手里攥着不少专业搞电子干扰的“尖刀”分队。
他们擅长啥?就是让对方精心设计的导航失灵。
战斧导弹靠啥飞?主要依赖GPS导航和惯性制导,后来的型号还能“边走边聊”接收数据链指令更新目标。
听起来挺先进?可如果咱们的电子对抗设备足够强悍,大面积释放干扰信号,伪造定位信息,或者干脆把它的“指挥频道”掐掉呢?
结果很可能是,原本精准的战斧,瞬间变成了迷路的“无头苍蝇”,只能在半空乱转悠,打不准是大概率事件,甚至直接栽下去都有可能。
早前有报道提过,类似的技术在咱们的演习场上已经演练过,效果嘛……你懂的。
所以,单是这一关,战斧想悄无声息地摸进咱们家门,难度就上了几个台阶。
再把镜头拉近点看中国的海岸线周边。
这可是咱们的主场,经营了不是一天两天。
密密麻麻的预警雷达网布满了整个海岸线,特别是那些对付低空突防目标特别有效的“米波雷达”,是咱们防空系统的“火眼金睛”。
再加上咱们的海岸线得天独厚,漫长的纵深给防御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中国的军事设施很讲究一个“藏”字,不像某些地方那样容易暴露。
战斧导弹要精确打中关键节点,比如指挥部、雷达站、飞机跑道,首先它得知道这些目标精确藏在哪片山沟沟里、哪块平原下。
其次,即使侥幸锁定了位置,想穿透咱们布置在“回家”路上的层层拦截网,谈何容易?
好,咱们换位思考,假设一下美军真下定决心要打。
他们的战斧导弹从哪里来?主要靠海面上的驱逐舰、巡洋舰,或者水下的潜艇发射。
问题就来了:这些载具发射之前,得先把自己开到离中国海岸足够近的地方,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
为啥?中国的“东风快递”系列可不是摆设。
比如大名鼎鼎的“航母杀手”东风-21D、射程更远的东风-26,它们的射程覆盖范围完全能罩住你发射导弹的驱逐舰或者潜艇活动的区域。
你美军舰艇想发射战斧?那得先问问中国的反舰导弹答不答应!
这意味着美军使用战斧,不仅仅是付出弹药的成本,更可能是在拿宝贵的军舰或昂贵的核潜艇做赌注。
这笔买卖风险实在太高。
再往深处想,美军一旦真的动用战斧导弹这种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攻击中国本土,这个信号太强烈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冲突的级别瞬间跳了好几档,从可能的海上摩擦直接蹦到全面战争边缘去了。
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你美国有战斧,中国手里难道就没有能让对方“肉疼”的大棒?
东风-41陆基机动洲际导弹,巨浪-2(未来可能是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这些都是战略层面的镇国重器,可不是放着好看的。
公开信息大家都看得到,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这些年一直在稳步提升。
这就逼着美国人不得不慎重考虑一个终极问题:他们能承受打出去的几枚战斧导弹可能招致的“东风快递”大礼包砸回自己头上吗?
这种赌上国运的豪赌,理性决策者都得掂量掂量。
说到网友讨论,大家经常拿张召忠将军(局座)之前那句挺吸睛的话“能让它掉头打美国”说事。
这句话被广泛传播,听起来特别解气。
技术上讲,咱们前面说了,通过强烈电子干扰让战斧导弹失能、迷航甚至坠毁,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但要精准控制它“掉头”,千里迢迢飞回美国本土打回去,技术难度就过于逆天了。
现有的公开技术资料和逻辑分析都指向,导弹本身的设计有自我保护机制,被干扰后更可能随机飞或者失效,而非被黑客般远程接管方向。
张将军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可能更是一种带有威慑色彩的表达,强调中国拥有强大的反制能力和信心,能够让对手的任何打击都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与其理解为物理上的“调头”,不如理解为战略层面的震慑:“你敢打过来,我就有办法让你后悔!”这个信心是实实在在的。
跳出军事技术本身,看看更大的棋盘。
打仗,说到底比拼的是综合国力。
论军费,美国目前还是世界第一,数字惊人。
他们的海军也确实庞大,航母舰队全球部署。
但中国的优势在哪里?就在咱们自己的家门口!
本土作战,后勤保障线短,补给方便,装备物资储备充分。
工业体系的完整性也是关键。
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
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凭借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快速动员能力,无论是导弹还是其他武器装备的持续生产和补充,潜力巨大。
反观美国,一些关键产业链环节空心化的问题长期存在,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
一旦大规模冲突爆发,供应链被打断,其战争持续能力可能会受到不小影响。
此外,中国还坐拥数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经济韧性强,扛制裁的能力也是重要筹码。
再说地理现实。
美国要介入西太平洋地区与中国角力,地理上是非常不利的。
太平洋浩瀚无垠,几千公里的后勤补给线漫长、脆弱且成本极高。
而中国呢?背靠整个大陆,前沿的东海、南海方向,雷达和防空火力网已经高度重叠覆盖。
航母战斗群越靠近这片海域,其感知能力和生存压力就会剧增。
周边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美国利用其基地、提供全面支持,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天时、地利,似乎都更偏袒防御方。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考量:中美之间真的有可能发生那种战斧导弹横飞、你来我往的全面热战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两个都是核超级大国,手里握着的核武器足以把整个星球文明毁灭多次。
这个终极的“保险栓”时刻在提醒决策者:对抗的极限在哪里。
历史的经验告诉咱们,核大国之间直接爆热战的几率微乎其微。
冷战时期美苏对峙那么紧张,最终也没打起来。
现在的局势,在诸如台海、南海这样特定的热点地区,偶发的、低烈度的摩擦冲突风险的确存在,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但是,当冲突一旦朝着可能动用像战斧这种打击对方本土核心目标的武器方向发展时,巨大的升级风险会像无形的巨手,死死按住双方失控的冲动。
那种“导弹洗地”的全面战争场景,发生的可能性其实非常非常低。
美国当下的对华策略,更多是通过政治围堵、军事威慑(频繁的联合演习)、经贸压制、盟友施压这些“组合拳”来围追堵截和进行遏制。
中国呢?则以国家核心安全为重,优先发展能够有效威胁对手关键节点的不对称作战能力(比如前面提到的高超音速武器、反航母体系),不断筑牢自身防御网络,以此达到“以攻助防”,让敌人知难而退的目的。
两边都在秀肌肉,但都不想,也承受不起真正打破那个危险的临界点。
所以,绕回来,美军有没有胆量对着中国摁下那个发射战斧导弹的按钮?
基于当前的技术现实、战略态势和巨大风险,结论恐怕是:美军绝对不敢轻易去动这个危险的扳机!
技术的门槛(中国不断增强的防空和电子战能力)、战术的风险(发射平台面临的致命威胁)、战略的后果(无法承受的全面战争升级,尤其是可能的核报复),尤其是综合国力的巨大消耗和全球秩序的崩溃风险,任何一项都足以让美国决策者反复斟酌再斟酌。
张召忠将军那句让人精神一振的话,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信心和威慑姿态,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且多样化的反制手段,任何针对中国的军事冒险,都将面临惨痛的报复成本。
大国之间的较量,最终演变成的是一场综合实力的长跑和意志的比拼。
你有你的“战斧”,我有我的“东风”,相互威慑,保持动态平衡。
这种“恐怖平衡”反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和平保障”。
作为普通人,当然希望这种威慑力维持和平的状态能够持续下去,毕竟真刀真枪打起来,谁的日子都甭想好过,安安稳稳地过咱的小日子,才是大家的共同愿望,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金河配资-股票配资最新平台2024-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网络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