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9月2日,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意外离世,时年61岁。
按照清朝的规矩,原本大臣们要在正大光明匾后面拿出一份诏书,宣布由哪位皇子继承皇位。
然而,道光帝登基的过程却有所不同,因为大臣们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并没有发现传位的诏书,而是在嘉庆帝床边的一个小木盒里找到了。
嘉庆皇帝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会把传位诏书随便带着呢?
更为奇怪的是,在道光帝缺席的情况下,大臣们公开宣读了传位诏书,这让一些人怀疑诏书可能是假的。
嘉庆帝的皇后钮钴禄氏当时是有儿子的,如果她愿意,完全可以为儿子争取皇位,但她没有这样做,反而下令让她的第二个儿子旻宁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
道光皇帝登上皇位的过程有些神秘,但总体上没有引起大的争议。因为在那之前,嘉庆皇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多次透露过,他打算把皇位传给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大家心里都有数。
不过,这个迹象不太好,道光帝通过奇怪的方式成为皇帝,好像预示着会有坏事发生。
道光皇帝出生在1782年,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正房生的第一个儿子。因为他的哥哥早逝,所以他实际上成了嘉庆皇帝的大儿子。
道光帝出生时,他的父亲嘉庆帝早已被秘密确定为皇位继承人。乾隆帝对他的降生非常开心,因此对他特别宠爱。
乾隆皇帝特别看重嫡长子的地位,尽管他自己和他选定的继承人嘉庆都不是嫡子,但他期望嘉庆能够让嫡长子来继承皇位。
所以,当道光帝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乾隆帝就把他的名字从绵宁改成了旻宁,并且下了一道诏书说,“以后继承皇位的人,名字里的绵字都要改成旻”,这表明乾隆帝已经选定了道光帝作为他的接班人。
乾隆皇帝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模仿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因为在康熙皇帝还在的时候,他就已经暗示乾隆会是第三代继承人。
乾隆五十六年那年,也就是1791年,十岁的小道光跟着爷爷乾隆皇帝去打猎。没想到他竟然射中了一只鹿,乾隆皇帝特别高兴,当场就写了一首诗:
乾隆皇帝的话里充满了对道光皇帝的喜爱,而嘉庆皇帝因为道光的存在,储位更加稳固,也对他十分疼爱。
乾隆帝在1799年去世后,嘉庆帝开始亲自管理国家事务,随即秘密选定了道光帝作为未来的接班人。
道光皇帝年少时非常用功,既擅长文学也精通武艺,展现了不俗的才能。
1813年九月,天理教在京城发起了一场起义,几百名手持武器的起义者闯入皇宫。守卫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随后慌乱逃散。
那时,嘉庆帝去木兰巡视,不在皇宫里。道光帝正和兄弟们一起读书。突然听到有坏人闯入皇宫,大家纷纷四散逃跑。只有道光帝镇定自若,积极组织防御。他让人拿来鸟枪,把翻墙进来的几个坏人当场打死。剩下的坏人吓得都逃走了。
这件事说明道光帝在面对危险时心理素质不错,处理得很得当。嘉庆帝听说后也很满意,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嘉庆皇帝离世后,38岁的道光皇帝登基。那时他正值壮年,身体健康,思维成熟,本应是大展宏图的好时机,他却很快选择了不作为。
道光皇帝生活的时代对他来说非常艰难,因为清朝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辉煌后,从乾隆晚期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清朝闭关锁国,不愿意学习外面的世界,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导致国家逐渐落后。
在西方,工业革命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新科技的出现,让经济和军事变得更强大。
清朝的状况其实没有什么变化,英国的使团来拜访时,却被乾隆皇帝看不起。乾隆皇帝认为清朝还没落后,不愿意向西方学习新知识。
那时候,清朝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但还是有些机会。
在清朝的时候,国内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因为人口增长得太快,土地不够用的问题变得很明显。再加上地主们不断吞并小农户的土地,官员们又腐败,老百姓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
在嘉庆皇帝登基的第一年,爆发了白莲教的起义。为了平息这场动乱,清朝政府进行了长达九年的战斗,动员了十六个省份的数十万士兵,花费了两亿两白银,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白莲教起义虽然被平定了,但清朝的国库也快空了。乾隆帝留下的银子,一个子儿都没剩下。嘉庆帝抄和珅家时得到了一些钱财,但也差不多花光了。
嘉庆皇帝的能力一般,他虽然意识到了清朝存在不少问题,但却无力去改变。他也明白清朝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因为不敢违背祖先的规矩,所以没有取消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面临的内忧外患问题,都被道光帝继承了下来。
相比于嘉庆帝,道光帝的治国理政能力其实更差。他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化并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他认为,一切大事都已经被父祖处理好了,自己只需要按照老规矩去做,做一个守成之君即可。
所以,道光皇帝登基后,只想对清朝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修补,他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保得住清朝的江山。
虽然道光帝年轻时看起来很有成为明君的潜力,但当他真正掌权后,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之后他就变得不太积极应对问题了。
道光皇帝登基那年,对军机处进行了改革,这让皇权更加稳固。随后,他开始着手解决官场中越来越明显的问题。
嘉庆皇帝也曾经整治过官场,主要针对的是贪污腐败和不称职的官员。然而,这样的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些问题根源在于文化和制度,不是通过几次整顿就能解决的。
道光皇帝治理官场时,也面对了这些问题。他要求各地的督抚藩司检查旧有的规矩和坏习惯,打算通过制度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然而,一行动开始,就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因为这损害了官员们的利益。
道光帝看到大臣们反应这么强烈,担心会引发事端,于是下令停止调查,并解释说自己对政务不熟悉,这件事不仅对百姓没有好处,还可能损害国家尊严。
没过多久,道光皇帝改变了方式,开始强调“实干”。他在诏书中告诉大臣们要“真心实意”地做事,并且后来又多次提到“真实”、“实行”等词语。
然而,结果还是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首先,道光帝虽然提倡“实政”,但只是空谈,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惩罚措施来保障执行,这样注定会失败。
接着,道光帝常常希望大臣们真心实意地做事,但大臣们表面上答应,背地里却不执行,还找各种借口推脱。而且,他所说的“务实政策”也有边界,就是只能在祖宗规矩允许的范围内实施,一旦务实政策和祖宗规矩冲突,务实政策也只能让路。
道光帝习惯于按部就班,不喜欢改变传统,所以他的改革不会彻底,也不会有什么大成就。
改写内容需要基于提供的原文,但您给出的信息“03”不足以生成改写内容。请提供具体的原文段落。
道光帝整顿军机处时,清除了几个年纪大却不干活的人,比如托津和戴均元。这两人年纪很大,办事能力不强,但脾气却很大。他们仗着自己资历老,不把年轻的道光帝放在眼里。
道光帝将大学士曹振镛、吏部尚书英和、礼部尚书黄钺提拔到军机处工作,但这些人显然不适合这个职位,他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眼光实在不够好。
曹振镛在道光帝那里很受重视,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其实他没有军功,文采也一般,更没什么治国理政的能力。
有一次,曹振镛的学生问他:“您作为三朝元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曹振镛微微一笑,回答道:“记住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
曹振镛是清朝一位著名的汉族官员,他非常擅长逢迎上司和皇帝。每次见面时,他总是不停地表达忠心,尽量少发表意见,以免出错。他认为,只要不犯错,并且把交给他的任务办好,官位自然就会越来越高。
说话要选对时机,关键时刻再开口。
有一次,道光帝批阅奏章累得头都快炸了,想要休息一下,但又怕批不完奏章,被别人说他不关心国家大事。
曹振镛见状,知道轮到自己说话了,便对道光帝说:“在您的英明领导下,国家已经是一片祥和。不过,还是有些大臣喜欢没事找事,说些耸人听闻的话,目的就是想捞取名声。臣认为,陛下以后批阅奏章时,只需指出一些小错误,就能让大臣们明白您的洞察力,这样他们就不会再上奏章挑拨是非了。”
在曹振镛的影响下,道光皇帝变得平平常常,也不怎么勤政。大臣们向上呈递奏章时,都说些吉利的话,不敢报告任何不好的消息,就是只报喜不报忧。
汉人的官员是这样,满族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
道光帝还提拔了一个叫穆彰阿的军机大臣,这个人其实能力一般,但他很会揣摩别人的心思,因此很得道光帝的欢心。
关于穆彰阿,史书上是这样描述的:
人们都说穆彰阿赏识人才,并不是个大贪官,但他特别擅长讨好别人,经常做一些欺骗和误导道光帝的事情。
相比那些直接贪污的官员,曹振镛和穆彰阿这类人更加可恶。以前的贪官至少还能做一些实事,但这两个人却让官员们不仅腐败成风,还整天不务正业,甚至违背良心,装作一切都很太平。
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军队实际上战败了,但前线的士兵却上报虚假的胜利消息,把失败说成是胜利,这让道光皇帝对战局产生了严重的误解。而对战败负有主要责任的靖逆将军奕山,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提拔了。
道光皇帝非常勤勉,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可是身边尽是无能的官员,朝廷上下充斥着虚伪的谎言,使他难以真正明白清朝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等到他醒悟过来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曾国藩对道光年间的官场有这样的看法:
当那些掌权的人只想着自己好处,不顾国家大事时,这个国家还能靠什么来挽救呢?
被手下人蒙蔽的道光皇帝,沉浸在虚幻的繁荣中,觉得一切都很满意,以为国家安宁无事,于是决定不多管事,只做表面的勤勉工作,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名声。
道光皇帝常常被手下人蒙蔽,他自己也爱装作不知道真相。
当道光皇帝接管大清的政权时,国库几乎一贫如洗,他对此十分忧虑,于是采取了一些经济上的措施,比如开放海洋贸易,改革盐业政策,允许民众开采矿产等。尽管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成效并不明显。
看到开源这条路走不通,道光帝就想起了节俭的办法。他自己带头,减少了宫廷的开支。据说,他的生活过得非常简单,吃得也不讲究,穿的衣服也很旧,上面还有不少补丁。
道光皇帝以为这样做可以带动大家节俭,没想到大家只是把他当成笑柄。官员们表面上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背地里却依旧贪污腐败。他对此毫无察觉,还自我感觉良好。
在军事上,道光帝也喜欢自欺欺人,这其实是平定张格尔之乱让他产生的错觉。
1826年,也就是道光六年,张格尔,大小和卓的后代,从浩罕汗国回到新疆,策划了一场百姓起义,成功占领了喀什、英吉沙尔、莎车和和田四座城市。
道光帝知道了,马上决定出兵平乱。因为他用人得当,叛乱最终被平定了,清朝对新疆的统治也更加稳固了。
这是道光帝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也让他错误地估计了清朝的军事力量,以为清朝依然像乾隆时期那样强大,结果几年后就遭遇了不幸。
1839年,道光皇帝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大烟问题,决定采取强硬措施来解决。他派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往虎门销毁鸦片。
在林则徐执行虎门销毁鸦片的过程中,道光皇帝的态度非常坚定,他全力支持林则徐的行动,许多反对销毁鸦片的官员也因此受到了惩罚。
虎门销烟之后,外国列强发现没有利益可得,为了迫使清朝屈服,便开始对清朝发动攻击,从而引发了鸦片战争。
清朝在军事上成绩非常辉煌,康雍乾时期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扩张领土。嘉庆时期,虽然白莲教起义规模很大,但最终还是被平定了。
清朝在军事上非常强大,面对各种敌人从不退缩。如果有人胆敢侵犯清朝,那可是凶多吉少。
道光皇帝觉得根据以往的经验,洋人并不值得害怕,“天朝”很快就能取胜。但他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清朝的八旗和绿营军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曾经用来平定白莲教起义的地方武装也已经解散。而此时的列强却拥有先进的科技,配备着坚船利炮。这些问题他都没有意识到,却依然盲目自信。
战斗开始后,清朝的将领们大多选择逃跑或是不积极抵抗。即使有少数人奋力战斗,但结果往往是连战连败。
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前线的将士们却撒谎,说清军一直在赢。结果,道光帝竟然相信了。
战争开始后不到两个月,英国军队就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迅速逼近天津的大沽口。如果天津守不住,北京就会面临威胁。
直到这时,道光帝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英国军队如此强大,清朝的军队或许真的不是对手。
为了防止英军进一步侵犯,道光帝选择了妥协。他听信了别人的挑拨,把引发战争的责任归咎于林则徐和邓廷桢等主倡禁烟的大臣,随后指派了主张和谈的官员琦善去与英军进行谈判。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奇怪的事情又出现了,道光帝竟然让琦善既不能割让土地赔款,也不能和英军发生战斗。
家里来了强盗,道光帝想既不让强盗拿走东西,又不想跟他们打架,这种想法真是天真得让人忍俊不禁。
琦善感到很为难,为了能让英国军队撤退,他擅自把香港岛给了英国。道光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派人去捉拿琦善,并再次与英国军队交战。
清军这次又输了,道光帝让奕山当主将,可以看出他选人不太行。当然,清朝那时候确实人才少,这也是一大问题。
道光帝发现怎么努力也打不过英军,心里非常绝望。于是,他又派耆英去和英军谈判,签订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就开始了。
在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的决策犹豫不决,指挥不当,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耻辱,也让国家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他也因此成为了连接古代与近代的首位皇帝。
这场战争让道光帝彻底清醒,他深刻认识到清朝的落后,从此国力衰退,无力回天。
05月
常言道,知耻而后勇。既然道光帝意识到清朝在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强国,就应该在局势彻底失控前迅速行动,解决内部和外部的问题,以此实现快速超越。然而,实际情况是他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鸦片战争给了道光皇帝沉重的打击,彻底打破了他内心的防线,让他完全失去了信心。过去的天朝上国、万国来朝都已成为历史,如今他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江山和皇位。
宫里头,既然大臣们喜欢装作一切安好,那就让他们去吧,道光帝也能清静一些,只要老百姓不起来反抗,就算万事大吉。
对外,道光帝一味妥协,《南京条约》之后,他又陆续签订了几个条约。
起初,英国觉得清朝不愿意对外开放,这也可以接受,但要求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地方。道光帝为了平息事态,同意了英国的要求,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作为《南京条约》的一部分。
随着五个港口对外国开放,清朝的国门也被推开,外国势力开始蜂拥而至。
美国发现清朝其实很弱,为了不被英国落下,就派军舰到沿海炫耀武力,迫使道光帝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法国见状也模仿美国,用武力威胁清朝,让道光帝不得不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这两个协议让美国和法国也获得了和英国一样的在中国的利益,这让中国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清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道光皇帝是一位让人感到很特别的君主。年轻时他表现出色,但成为皇帝后很快就变得普通了。虽然他在位有三十年,却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唯一被认为是他的一大功劳,就是平定了张格尔的叛乱,但实际上这起事件规模并不大,被过分夸大了。事后,他过分吹捧自己的功绩,这让他更加脱离了现实。
在历史的重要时刻,本应由道光帝站出来解决清朝的困境,但他却选择了回避。他一生固守传统,不敢有任何违背祖宗规矩的行为,始终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法自拔。
或许是因为道光帝的前辈们个个都很出色,他觉得应该照着先人的路子来才是最稳妥的,因此常常抑制自己的想法。
道光皇帝在家教方面做得很好,几个儿子都培养得不错。他个人也很节俭,私德方面没什么大问题,历史上对他有不少正面评价。然而,在治理国家这件事上,他却做得不够好。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他缺少当皇帝所需的天赋,缺乏帝王应有的洞察力和决断力,这也是他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有些人觉得,实际上是乾隆帝和嘉庆帝的责任更大,因为清朝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了。就算换成其他皇帝来应对鸦片战争,结果可能也差不多。
有人认为,一个国家的衰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从乾隆时期开始,清朝就拒绝跟上世界的步伐,到了嘉庆、道光、咸丰这些皇帝在位时,由于他们的无能,使得国家的危机更加严重。
到了清朝末年,正打算跟世界接轨,却因为时间紧迫未能实现,最终在革命浪潮中覆灭。
道光皇帝是清朝衰落的一个责任人,他于1850年去世,直到他去世60多年后,清朝才最终灭亡。
金河配资-股票配资最新平台2024-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网络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